藏在熱蘭遮城古地圖裡的國姓爺與臺灣歷史(下)
文章目錄(點擊進入)
前言
延續上次內容『藏在熱蘭遮城古地圖裡的國姓爺與臺灣歷史(上)』,這次要來看看原本氣勢與軍力遠超荷軍的國姓爺如何犯了大忌,陷入苦戰,甚至差點賠上自己的神話威名。
另外,最後也提供一份學習單(訂閱會員專屬,登入後就會出現下載連結),是希望孩子能走出平面的課本、印刷的文字,到我所整理的臺南歷史地圖,去收集、比較、最後拼湊出心目中的國姓爺,並且體會到歷史的多樣性。
下載學習單 會員登入解鎖
海陸大戰與圍城戰
國姓爺與揆一的首場戰役就在海上與陸上同時開打,鄭軍先巧妙的採取迂迴與包抄攻勢,結果讓荷軍遭受重大損失,北線尾有100多名士兵戰死,還損失一艘主要旗艦。揆一看著所剩不多的守軍,企圖透過談判說服國姓爺,或許至少可以拖延進攻,企圖向巴達維亞求救。
但國姓爺就是想要這座城。隔天,雙方和談失敗,國姓爺又立刻出兵,這次狡詐的國姓爺更換策略,他先進攻普羅民遮城與赤坎,計畫以包圍戰圍困熱蘭遮城。5月4日,普羅民遮城貓難實叮(Jacobus Valentyn)投降;鄭軍隔天又再攻佔熱蘭遮鎮,這時候熱蘭遮城已經陷入孤立狀態。
5月25日,國姓爺命令所有軍隊對熱蘭遮城傾瀉所有火力、狂轟濫炸,但沒想到揆一趁著鄭軍暴露火砲位置,命令反擊,讓鄭軍損失數千人。局勢似乎看到反轉。
鄭軍和荷軍分別在海陸兩個地方展開交戰,並且互有勝負。
陷入膠著與糧食危機
『整整一個月……這個何斌……』國姓爺在心裡勉強壓住火氣,暫時保住何斌的人頭,畢竟他之後還有用處。不過,戰場可就沒辦法這麼有餘裕了,多虧了何斌的「建言」,這塊寶島根本物資貧乏,哪是什麼豐饒之鄉,這讓原本只帶不到一個星期糧食的軍隊陷入困境。即便到處搜刮也讓這批大軍撐不到幾個月。
同時,熱蘭遮城的荷蘭人也不好過,被圍城的下場當然也是面臨糧食不足的困境,甚至衛生環境也大受挑戰。缺少乾淨的水,汙穢的排泄物,以及堡內不斷堆積無法好好安葬的士兵屍體,這些衛生問題都讓荷蘭人雪上加霜。
而雙方就這樣陷入殘酷的持久戰,士兵們原本還能保有餘裕與理智的心,也慢慢崩解,殘殺戰俘的事情開始變多,就連雙方指揮官揆一與國姓爺也越發暴躁。
國姓爺現在暫時將攻下熱蘭遮城放在一邊,他要先解決糧食不足問題,以防龐大的軍隊瞬間崩解。大多數的士兵現在接到的任務不再是打戰,而是屯墾種田。士兵們以普羅民遮城為中心,開始往外擴散,把經過的荒地變成可以收穫糧食的良田。
不過事情並沒有這麽順利,除了收成還需要一些時間,屯墾的過程中也遭遇原住民的反抗,導致飢餓與混亂依然在國姓爺的軍隊中蔓延,這時候大約有1/3的士兵死於飢餓與疾病。
明鄭屯墾地區分布圖。綠色區域就是鄭軍為了解決糧食問題而開墾的地區,地區的名稱後來也成為現在的地名。圖照來源: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王祿驊 整理
這天海上突然出現一批船隻,揆一高興極了,來自巴達維亞的援軍終於來到。國姓爺還在摸不清楚頭緒時,12艘船艦已經開往主要水道,並且趁著黑夜透過小船先運補一部分的物資以及兵力進入熱蘭遮城。
這是怎麼一回事,明明被封鎖的熱蘭遮城竟然還有機會向遠在南洋的東印度公司討來救兵。其實在5月1日的海陸大戰時,一艘荷蘭快船看似撤退,但卻是快速逆風航向巴達維亞。當時驕傲的國姓爺不以為意,認為世界沒有一艘船能夠抵抗逆風,如今他要面對代價。
國姓爺萬萬沒想到,有艘荷蘭快船竟然趁機回到巴達維亞求救(沿著圖上虛線路線)。臺灣這時候正吹著西南季風(實線箭頭),幾乎沒有船能抵抗這強勁的風力,逆風前行。圖照來源:《決戰熱蘭遮》
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船艦的複雜風帆設計,正是可以在海上逆風前行的關鍵,這是國姓爺麾下船隻無法做到的地方。圖照來源 ADZee, Public domain, via Wikimedia Commons
那是要決一死戰?還是繼續堅守城堡?揆一和援軍司令卡烏遲遲無法下決定。脫逃的荷蘭戰俘通報國姓爺的大部分部隊都已經派往屯墾,赤崁守軍非常單薄,只要七百兵力就可以攻破赤崁,反敗為勝!
同時,也有叛逃的農民說,千萬不要主動出擊,反而是要利用這些船隻封鎖外海。現在鄭軍面臨飢餓與動亂,而且荷蘭船擅長在外海作戰,只要封鎖住來自中國的運補,荷蘭人一定可以大獲全勝!
可惜,揆一選擇主動出擊,並將主力船隻開往內海展開海戰。只可惜揆一的海船又面臨同樣命運,笨重的船隻在內海被輕易夾擊,幾乎全滅。最後卡烏只能領著剩餘艦隊退回外海。但卻也沒有足夠軍力能夠實施封鎖策略了。
叛徒與敗象
「卡烏這個叛徒!」揆一氣炸了,不只是他,整座熱蘭遮城就如同洩氣的氣球,留在城內的只剩下悲傷、失敗與死亡。卡烏竟然把所有的艦隊與戰略物資直接駛回巴達維亞。這是怎麼一回事!
原來,在這段時間,揆一意外與清帝國取得聯繫,他希望與清朝廷共同商談擊敗國姓爺。因此,為了展現荷軍「強大」的軍力,他把前往清帝國拜訪的軍艦載滿各種寶物以及戰略物資,期待卡烏能夠帶回好消息。
不料,這趟旅程在一開始出發時就遇到惡劣的海象,艦隊受損嚴重,卡烏想重新回到臺灣時,卻又被強烈的海風阻擋,最後卡烏只能回到巴達維亞,換成他來替揆一求救援軍。
但等不及新一批的援軍到來,熱蘭遮城的情況急轉直下。這次輪到來自荷蘭叛軍向國姓爺獻策『以城攻城』——這是鄭軍沒有想過的方式。熱蘭遮城的西南方高地有座烏特勒支碉堡,可以往下俯視熱蘭遮城。國姓爺本來就知道這座城的重要性,只不過久攻不下。因此,荷蘭叛軍建議,只要再蓋一座比烏特勒支碉堡更高的堡壘就好——而且這是一座完全歐式的堡壘!
熱蘭遮堡與烏特勒支碉堡的古今對照圖,烏特勒支碉堡就是現在的安平區第一公墓。圖照來源 Joan Blaeu, Public domain, via Wikimedia Commons
歐式半月堡或是稜堡,可以在億載金城上看到,從google地圖上又可以很明顯看到城堡在四個角落有明顯的突出區域,可以擺放砲臺。
1662 年 1 月 25 日 ,國姓爺集結所有軍力,火砲,同時從陸地、從海上襲向烏特勒支碉堡和熱蘭遮城,一天之內就有兩千多顆砲彈湧入烏特勒支碉堡,這不僅摧毀碉堡上的每一處,也澈底瓦解荷軍士氣。
至此,揆一與城堡裡的荷蘭人終於認清這場戰爭已經走向失敗。而接下來就是我們和孩子很熟悉的結局……
- 1 月 27 日,揆一與荷蘭官員決議放棄抵抗,開始和談。
- 2 月 1 日,雙方簽訂《鄭荷之戰荷蘭降書》。
- 2 月 9 日,荷蘭人登船離開,國姓爺接收熱蘭遮城,荷蘭就此失去臺灣的統治。
不曉得是揆一是不是因為打戰打不過國姓爺,想說乾脆在談判桌上氣死鄭成功,還是說揆一不知道國姓爺和他爸爸鄭芝龍早就鬧翻,和談會議上的荷蘭代表拿出一份先前和鄭芝龍簽署的和平條約,條約的大意是說,我們在很久之前就和你父親都講好了,臺灣歸荷蘭人管,而你身為兒子應該要遵守諾言。
先不論這份條約是真是假,但以國姓爺和父親早就斷絕關係的情況下,他怎麼可能遵守這個罪臣賊子曾經許下的諾言呢!
「東都明京,開國立家,可為萬世不拔基業。本藩已手闢草昩,與爾文武各官,及各鎮大小將領,官兵家眷,盡來胥宇,總必創建田宅等項,以遺子孫計。但一勞永逸。」國姓爺的諭令。
雖然誤信何斌沒有準備足夠的糧食確實是國姓爺的疏忽,但在屯墾這件事上,國姓爺卻是非常有條理,已經著眼未來幾代的計劃。國姓爺命令負責屯田的各路將領,可以選擇自己的領地,那領地大小就是8小時的路程範圍;身為將領要詳實記錄自己的領地內有多少天然資源,並且要取得國姓爺許可才可以開採。另外,領地內也要修建城鎮與要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