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編自清末秀才郁永河《裨海記遊》,從郁永河渡海到臺灣的辦公遊歷文筆,以及趣味的內容,認識臺灣在明鄭時期後到清朝治理臺灣初期之間的風土人物。
跟著歷史名人去遊歷:愛玩大少爺郁永河遊臺灣 書評
臺灣歷史中,有個清代人物『郁永河』。如果是以現代人來看,那他就是那種 IG 或 youtube 冒險網紅+謝哲青老師的融合體!喜歡冒險但是又很有文學素養,看到什麼、聽到什麼、想到什麼,隨手就來一首詩!
那為什麼郁永河這麼重要!因為他的作品《裨海記遊》不僅是臺灣歷史上第一本旅遊文學,也是難得補足了明鄭時期後到清朝治理臺灣初期之間,在臺灣人文歷史景觀的紀錄缺口!
閱讀這本書時,剛好可以增加國小中年級孩子對於這段臺灣歷史的背景知識,並且連結已經知道的人物或事件,像是荷蘭人侵臺、大航海時代,以及鄭成功等。
郁永河因為要幫長官採硫磺,所以從福州到臺灣,在一路從臺南往北的旅途中,詳細記錄了所見所聞,成為非常重要的人文地理紀錄。
當時要前往臺灣是件非常危險的事,要先到澎湖,再到臺灣。並且途中要橫渡黑水溝,仰靠風力的船隻也只能看天臉色。
郁永河途中也記錄不少有關臺灣的動植物、名產等,像是他就看到那時還沒有在野外絕跡的梅花鹿。
郁永河採硫磺的地點就在現在的北投。
而王文華老師新書是改編這本《裨海記遊》,把整個郁永河遊臺灣轉變得更趣味、押韻好讀——老師的特色。增加的人物間個性互動,適合國小中年級閱讀,也不像歷史書枯燥,而是像跟著郁永河一起壯遊古臺灣。
不過可惜的是老師可能為了要讓孩子容易讀,額外增加的人物互動,反而掩蓋了原書特點,以及省略不少關鍵情節。
像是郁永河最重要的就是描寫臺灣整個西岸原住民部落,平地到山地都有,各種族群的特色和漢化程度,都可以反應當時歷史背景。
更難能可貴的是,文筆裡都不帶有歧視字眼,尊重他們的禮俗,甚至還會替他們抱屈,因為常常語言不通而被漢人欺騙。
王文華老師改編的方向比較偏向能夠吸引孩子的人物互動,不過這也成為比較可惜的地方。
還有和新書中不一樣,郁永河其實覺得臺灣水果和中國比起來只能算一般,所以可以想見臺灣一開始也不是我們所想的水果王國。
倒是臺灣一開始真的是『臺灣錢淹腳目』喔!主要是天然資源大量輸出,所以郁永河提到臺灣的稅收其實還超過很多中國大城市。臺灣人買東西也不怎麼看價錢!
印象最深刻的描寫就是郁永河通過鹿耳門的過程,總算體會歷史課本說的易守難攻!他寫到自己一早從外海準備通過鹿耳門開始,途中水道蜿蜒二三十里、水道異常狹窄、只有有經驗的船長才能長航道。當中還要從大船換小船、小船換牛車,才能上岸。直到太陽下山,郁永河才勉強抵達。
也因為郁永河保留了這樣的紀錄,才讓我們和孩子可以更認識這段歷史與地理人文結合的完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