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上的十四隻狼:野化與復育的真實故事
優美的插畫與文字挖掘黃石公園裡的狼群復育故事,並且補充關於生態與食物鏈的知識。
文字、插畫、知識結合的生態入門繪本
不曉得你有沒有去過美國的黃石公園,許多人對於黃石公園的第一印象會是那個有著巨大間歇噴泉和彩色湖泊的地理景觀。不過黃石公園其實也是北美的一個重要生態系、是美國第一個國家公園。然而在這個國家公園裡卻發生了一件讓人傷心又重燃希望的野狼復育故事。
《荒野上的十四隻狼》就是透過故事般的文字和美麗、壯闊的插畫,記錄這趟由生態學家、環境專家、政府、人民一起讓野狼重回黃石公園,歷經十多年的艱辛旅程。不僅故事,並且書中也介紹關於生態系、食物鏈等知識,適合當作學齡前與國小低年級的生態入門書。
書本前半描述著消失的狼群並不是一件好事,沒有狼嚎聲反而黃石公園的生態陷入消沈。加拿大馬鹿再也不用面對狼群的獵捕而大量增加。
黃石公園的狼群消失,就像這個黑暗畫面一樣,代表的人類對於狼的恐懼和厭惡。
這些鹿群就像是推土機,吃盡草原上的草、樹木的嫩芽。綠色的大地變成像沙漠一樣的荒地,小動物再也沒有躲藏的地方,地表也發生變化。
人類終於發現鑄下大錯,於是冒險展開了一項計畫:從加拿大引入一群狼,這十四隻拓荒者,
結局令人驚訝的完美,故事後半可以看到回來的狼,如何默默的改變黃石公園。一層影響一層(食物鏈),讓馬鹿數量下降、草原恢復生機、似乎一切都重回軌道。
沒想到看似溫和、草食的馬鹿卻讓草原變成沙漠,並且改變了黃石公園的生態。
科學家把拯救黃石公園的最後希望,放在這些來自加拿大的野狼們。
野狼們不僅成功在黃石公園裡生存,並且開始繁殖下一代。
這本優美的書提供了一個『完美』又『直覺』的故事,讓孩子知道生態被破壞的重要性。少了一種動物並不會像是少了一塊拼圖一樣,只是覺得有點不美觀而已。
而是會像骨牌一樣,只要推倒任何一塊,就會產生巨大又『無法挽回』的破壞效應。這樣的狀況不就和我們的石虎處境一樣呢。
無法挽回……沒錯,我會說故事很美好、現實卻很骨感,結局不如書中所說的百分百恢復。只能說環境一但造成破壞,並不是單純補上當初缺失的部分,就可以完全當作復原。
書中原本提到野狼回來了,馬鹿數量減少,使得草原開始恢復,小樹苗開始有成長的機會,連帶的讓鳥類可以有躲避築巢的空間。
從荒地到草原,地形的改變也保住了河流水源,提供動物更多生存空間。
荒野上的十四隻狼:野化與復育的真實故事 導讀
書沒跟你說的事
研究學者其實發現生態再也回不去了,即便這是個成功的計畫。狼確實重回黃石公園,從危險名單中剔除;馬鹿數量確實大量下滑,但原有的植物並非完全回復原貌。
唯一書和現實都一致的地方……就是絕跡的狼群已經對黃石公園生態造成大量改變。
這本書後半也有對於黃石公園的生態和食物鏈的補充,雖然簡化了不少,但是可以讓孩子閱讀時,知道為什麼只是狼不見,就會造成這樣改變。
食物鏈的概念,雖然簡化的不少,但是也足夠讓孩子知道為什麼一個物種消失,卻會對生態有著巨大影響。
提醒孩子的閱讀重點
為什麼狼會不見?因為狼在那時候視為會獵捕人類家畜的兇手,所以政府開放獵捕。然而就在短短時間,黃石公園的狼群就絕跡了。
結局就像之前所說,其實回不去了,這是因為食物鏈(其實是食物網)非常複雜,不是一對一,更多時候是多對多,情況也是隨時間不斷變化。無法像拼圖一樣,補上遺失那塊就能解決。
書上說的紅鹿,應該是加拿大馬鹿,可以和孩子查詢一下照片,就會知道為什麼他們就像推土機一樣,可不是那種小鹿斑比啊~
重新引進真的是滅絕生物的解藥嗎?不是喔~即便是加拿大的狼和黃石公園的狼都是同種生物,但是因為生活環境不同,彼此行為還是不太一樣。更不用說有時候某種生物只生存在特定地方,消失就消失了。
我很感謝書的最後,整理這十四隻狼後來的命運,讓孩子知道事情不如我們所想的圓滿,人類不能總是想操控一切。
千萬不要想著臺灣的石虎絕跡了,就可以引進中國那邊的石虎重新復育。
最後一開始的十四隻狼也並非都能善終,這也說明即便是萬能的人類,也無法操控大自然。
加拿大馬鹿是鹿科裡體型第二大的動物,雄鹿可以長到肩高 1.5 公尺,體重 300 公斤。(圖照來源:MONGO, Public domain, via Wikimedia Commons)
紀錄片(可選擇簡體字幕)